安徽休宁县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
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文人们视科举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状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产物。在封建社会,若是有学子能考上状元,那可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休宁县,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地处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县。
据史料记载,这样一个山间小县,从宋朝嘉定十年到清朝光绪六年,这660多年间,休宁一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比例居全国各县之首。其中仅清朝这一时代,休宁就出了10多个状元,这在古代的中国,是非常罕见的。因而,休宁也就有了“全国第一状元县”的美誉。
由于休宁地处山区,耕种无以生存,因此“多商贾”。虽然徽商遍布全国,但徽州人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古徽州仍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书院、私塾可谓星罗棋布。可以说,自古以来,休宁就文风昌盛,名人辈出。而徽商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为徽州文化和教育的繁荣发展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休宁,不仅是徽文化尤其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还是状元文化、罗经文化的展示地。
作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有一家中国状元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状元文化为己任,兼容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状元博物馆就坐落在休宁县旧县衙遗址上,以海阳钟鼓楼为中心,由状元文化广场、状元文化公园、状元阁等徽派园林建筑配套组成。
当然是因为出的状元多啊!
休宁现在的人口也只有27万。但是从宋嘉定十年(1217)开始一直到清光绪六年(1880),出了19名文武状元。据统计,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近1300年中,全国共出状元800多名,平均每三个市县才有一名;而休宁一县就出了19名状元。
要说人杰地灵吧,休宁还真是个好地方。人家的名字都是皇帝取的。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建县,距今已就有1800年历史;县名也是隋文帝杨坚钦定的,取休阳、海宁各一字,还暗含“吉庆平宁”之意。
而且地处皖南山区,坐落在黄山脚下,风景优美有着真正的徽州韵味,当然也少不了富有的徽商身影。有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自然就是生活富足,精神舒畅,那么建书楼、兴文会、办诗社自然不在话下。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有着这样浓厚的教育土壤,出上它十几个状元,似乎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当然外在条件到位了,内在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现休宁状元博物馆收藏有《清·休宁金德瑛状元手书家训》内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严以律己、活动健身、劳动励志,建功报恩、爱惜寸阴、报效社会”,其字里行间所传递的“家训”,极富哲理之美,体现家国情怀,读来发人深省。
外有风景宜人,生活富足,诗书传家,内有礼仪家训,休宁县自然能多出状元。
安徽徽州自古被誉为“东南邹鲁”,在清代,作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县一向以科举文化闻名遐迩。虽然偏居皖南山中却书院栉比,山水育人,藏书丰富,人文荟萃,教育发达,科举兴盛。自宋至清,休宁籍状元多达19人,堪称中国科举史的传奇,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
休宁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中国第一状元县、徽州文化宝地、休闲养生胜地、宜居宜业福地。全县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近30个民族聚居。 休宁县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徽墨”、“罗盘”驰名中外。
民国4年(1915年),胡开文墨店生产的墨、药材,万安“方秀水元记”、“吴鲁衡”、“胡茹易”罗盘店生产的日规,汪声潮监制的红茶,均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近年,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培养的木工“匠士”,也屡屡在国际上斩获大奖。
中国状元博物馆,是目前唯一一家以展示状元文化为己任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状元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省休宁县旧县衙遗址上,整个博物馆由三大展厅、状元文化广场和状元文化报告厅等三大部分组成。 馆内有状元文化类珍贵藏品554件,有十多件镇馆之宝,例如:休宁状元黄思永殿试试卷、乡试题目刻印实帖、洛阳状元胜迹图、御赐休宁状元黄轩“福”字匾、御赐休宁八品顶戴军功牌、御赐休宁状元金德瑛“福”字立轴等。
在这片土地上,昔日曾真真切切地存在过人间天堂,存在过文化的灿烂、科举的荣耀和物质的奢华。在岁月流转中,竖起了屹立数百年不倒的赫赫盛名,带回了那难以胜数的豪宅巨富和“状元故里”的尊荣……一个面积不过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七八万的山区小县,何以出了这么多状元呢?休宁县北倚黄山山脉,西邻五龙山脉,南接怀玉大鄣,东有白际天目之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区县,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区县。休宁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的源头,又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水路两线构织的“交通网”,联通了山外的世界,方便了往来商旅,活跃了休宁市场,繁荣了休宁城乡。齐云山距县城15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为齐云山留下许多佳句墨宝,尚存众多的摩崖碑刻。“其民雅驯,其俗简易,游宦东南者皆以徽为乐土,尤在于休宁”。
休宁居古徽州六县之中,既贴近“程朱阙里”篁墩,又与朱熹桑梓之邦婺源为邻,深受程朱理学的濡染,素来敦人伦、重教育。从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欧阳旦颁布的《教民条例》,到清雍正年间的《茗洲吴氏家典》,无一不显现出休宁官府和士绅平民对教育的热衷。历史上徽墨、歙砚、徽纸及徽笔制作业的高度发达,为徽州学人吟诗赋词、舞文弄墨提供了极大便利。
雄居历史上300多年的徽商也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科举等的发展。徽商雄厚的财力和浪迹天涯的流动性,又为他们的子弟延请名师、四方游学、广交名士、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老的徽州大地上,自古以来便盛行“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优良传统”,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徽商在整个徽州自成社会的管理体系下,非常重视教育,所以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做生意的都要回来办学,建立书院,他们相信,在那个年代读书也是走出大山的出路,不然厮守深山老林,也就没有啥出息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虽然状元随着其所依附的封建科举制度走进了历史,但在孕育了19位文武状元的休宁,至今仍以它独特的文化乳汁哺育着新的人才茁壮成长。新中国的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宁籍的就占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