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博伊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在哪里呢?
“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的深刻性是基于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说的。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生活中的大事小物,如果要干得出色,都是含有艺术性的。所以才有“艺术源于生活,”之说,紧接着说“又高于生活”,则是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分开了。
在生活中发现了艺术素材,然后筛选,创作,加工,让这些素材以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来,让它们具有大众普遍的认同感,能带动和感染别人效仿和学习,这就是艺术。 设若你所做的事情,和别人毫无二致,固定于一种模式和内容,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这就是普通的生活。
打个比方,就拿做饭来说,以同样的食材做饭,有的人也许并没有心思和能力讲究技巧和刀工,也不会把控火候,只是粗枝大叶把饭做熟了,填饱肚子固然没问题。而有的人就追求花样,精工细作,做得色香味俱全,并拍成视频让大家学习和欣赏,那么前者就是生活,后者则升华为了艺术。
我们通常谈到艺术,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绘画、音乐、书法、文学、舞蹈等等高雅的东西。其实,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把花养好是艺术,把饭做好也是艺术;布置房子是艺术,打扮得体也是艺术……我感觉,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生活和艺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和艺术。如果非要区分生活和艺术,让它们泾渭分明,那么,每一件事情,做得按部就班,毫无新意,就是生活;而如果能做得精致动人,别出心裁,就是艺术。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提出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这一著名论断虽然是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博伊斯提出的,但最初的源泉在杜尚。他虽然不是观念艺术的鼻祖,但至少是观念艺术的重要思想源泉。
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他用现成品打破了艺术史的壁垒,突破成规与观念,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拉的更近了。
“现成品”是什么?现成品可以理解为拿来主义,艺术家将生活中的物品直接或间接经过简单地加工后成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物品原来的物理属性和意义已经被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的意义所取代。
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要举办一次展览,作为评委之一的杜尚化名“R.Mutt”,把一个从商店买来的小便池签上名并命名为《泉》送去参展。这件作品立刻遭到了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拒绝,当然,他们不知道作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杜尚。看到同行们的反应,杜尚终于验证了自己的预测,他明白自己的艺术观念太超前,时人无法接受,于是他立即退出了独立艺术家协会。
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馆,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他们的边界在哪里?
答案似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小便池在原来那个卫生间的墙上时,它是常态,其作用就是一个生活中的洁具。当杜尚将它摆到美术展览厅的木架上时,它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是带着对艺术发展文明的思考而存在艺术品。当然这个小便池如果摆在卫生洁具展销会的架子上,也不会达到杜尚的《泉》这件作品的高度,因为它没有对人类的文明提出探索的最终归属还是卫生间。
这也论证了博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论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也是清晰可见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作品,只要带着对生命的探索,用充满想象力和热忱的态度自发去进行创造,艺术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艺术是鲜活、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不全是曲高和寡、高不可攀的精英艺术。艺术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的艺术。
人人都是艺术家
事实上,现在就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了,抽象派绘画就是最好的证明。观察我们这个世纪的艺术,时常能看见一些新颖而生疏的东西,但假如我们知道一点20世纪的西方艺术,就该承认,那些看起来似乎是生疏的东西,常常是新旧思想的结合,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新旧思想结合的抽象艺术作品,或者说工艺品,它们在过去,是绝不会被看成“艺术”的,但是经过20世纪的诸多艺术试验、艺术运动,得到的结论是: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就是人的创作技能,而几乎每个人都具备创作技能,
换句话说,具有创作技能的人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家”,形象理解,艺术家就是对周围事件作出反应并把这种反应放到他自己的“创作”中去的人,或者说,是那些能够把自己的内心实在和自我想象现之于形体的人,由于人人都能感知日常的现实,而且人人都有自我想象,反以人人都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东西都是艺术品,
然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就显得很模糊了,因为人的思想太多了,一亿个人里面有一亿种思想,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画家杜尚就说“绘画是思想的产物”,言外之意是,可以尽情发挥想象,怎么画都行,原本一切形式的抽象画就不模仿现实生活,当人人都是艺术家时,这种现象还会更普遍,表现出来的东西会和日常世界脱节更远。
“收藏界对博伊斯是很疯狂的,有人说他生下来就是一件作品,去世后是另外一件。他一生留下的所有作品都有人收藏。”
约瑟夫·博伊斯是谁?
你也许从未听过。但有一句话你一定听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正是博伊斯“社会雕塑”理论的核心。
他的理论影响整个世界,也包括正处于改革开放后正“疯狂”吸收西方艺术各种因素的中国。可惜的是,缺乏相同发展环境的许多号称继承了这种艺术观念的人,还没有理解博伊斯,就将他的想法“生吞活剥”,给自己贴上了观念艺术家、行为艺术家的标签。
1、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大胆一点讲,那就是每个人生产生活中都是可能活或者就是艺术家,比如自身的生活行为、生活方式、情绪表达、创造发明、认知理解等,都可以被称为艺术—生活的艺术!也从而说明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的权利、也有欣赏艺术的权利,艺术面前人是平等的,创作者没有身份的限制,作品自然也无高低贵贱,如果一定要有个标准,那就是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有美的价值等。所以说艺术属于所有人类,人类都是艺术的创作者何欣赏者,故“人人都是艺术家”。
2、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这个问题很简单,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边界是不是说的很明白,如果就以前或者就学术理论而言,这句话确实依然存在。但是就人类而言,发展至今,人类知识普遍提高,多元文化快速发展,使得这个边界错综复杂,越来越模糊,何况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回到问题,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
艺术没有那么神秘,人类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是,人人都艺术家。抛开学术而言,艺术和生活更没有明显的边界,要说有那也只能是在每个人的心里,认知理解上的不同。
在蓬皮杜中心看到这幅画,觉得挺有意思的,不知是谁画的怎么鉴赏?
去年夏天,我去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时候,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回顾展,精选了1905年至1965年六十年间的50件现当代艺术的代表作。这50件代表作的第一件,是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的一幅布面油画《奢华、宁静与欢愉》(Luxe, calme et volupté)。
你看到的就是这张画。
1904年夏,马蒂斯和家人去法国南部地中海小城Saint Tropez度假。他请老朋友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帮他租了一套房。西涅克是法国新印象画派和点彩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马蒂斯很欣赏他的创作风格。
在Saint Tropez,马蒂斯租的房子紧挨着西涅克的桅楼别墅。他在那里住了两个多月,和西涅克畅谈艺术,交流心得。回到巴黎后,马蒂斯用点彩画技完成了这幅《奢华、宁静与欢愉》。画面上的人物正在海滩上休息,有野餐的,也有刚从海里游完泳,在岸上整理头发的。
这幅画运用了红和绿、黄和紫等互补色的色点,这些色点互相碰撞、互相渗透,虽然看起来完全脱离真实感,但却明亮、灵动,有很强的表现力。画面中,对人物处理也只是勾勒了简单的轮廓而没有透视立体。
这幅画参加了1905年巴黎独立艺术家沙龙展,被认为是标致野兽派开端和马蒂斯创作黄金时代开端的画作。
《奢华、宁静与欢愉》,这个标题取自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诗篇《旅行的邀请》中一句:在那里,一切皆为秩序和美,奢华、宁静与欢愉。(Là,tout n'est qu'ordre et beauté, Luxe, calme et volupté.)
1905年,西涅克花了500法郎买下这幅画,并把它悬挂在桅楼别墅的餐厅里。1982年,西涅克的家人将这幅画捐赠给法国政府。
为什么说巴黎蓬皮社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后现代?
1、艺术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应有的设计常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代建筑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2、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位于著名的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是根据法国已故总统蓬皮杜的倡议而建立的。从1977年开放以来,这里成为世界现代艺术汇聚的殿堂。
3、这栋建筑本身和它里面珍藏的艺术品一样,成为20世纪世界现代艺术的杰作。它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的知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宝库。
在全球的博物馆中,年人流量最多的十个馆是哪十个?
谢谢邀请。题主这个问题因为每年公布的排名不同,所以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根据近十年的数据加权平均统计,大体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巴黎卢浮宫,拥有艺术收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拥有近37万件藏品,虽然展馆面积不大,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并且装饰豪华尽显美国气派。
三、伦敦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著名图书馆。
四、其他依次为: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国家艺术馆、梵蒂冈博物馆、台北故宫、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奥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