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为何选择“十三陵”的称呼?

明代十六帝,却有十八陵

奇怪吗,一点不奇怪,而且建文帝还没有陵。多出的三个陵分别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显陵。明祖陵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是明太祖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皇陵在安徽省凤阳县,是明太祖的父母的合葬墓;明显陵在湖北省钟祥市的纯德山,是明世宗父母的合葬墓。这三个陵墓主的庙号都是追尊的。明太祖的孝陵在南京,明代宗的景泰陵京西金山,其余的十三个皇帝都葬在昌平天寿山。

长陵

明皇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十三陵各陵的陵名是什么时候定的呢?都是在墓主去世后入葬前这段时间定下来的,有的皇帝生前就为自己建造陵墓,但都叫寿宫,只有在死后葬前才定下陵名。各陵名都有褒扬吉祥的含义。

十三陵是陆续建成的,除具体的陵名外,以数字来称陵数的,在明朝诗文中可见“三陵”、“四陵”、“五陵”、“六陵”、“七陵”、“八陵”、“九陵”、“十陵”、“十二陵”。如夏言《扈驆陵下恭述二首》,有“七陵瞻晓殿,万乘驻春山”之句,沈一贯《圣驾秋祀山陵无择寿宫恭纪》诗,有“千载河山黄舄在,十陵风雨翠华霏”之句,孙祖寿《陵木》诗,有“风雨三千树,婆姿十二陵”之句。“十一陵”还没有查到。

景陵

明皇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载: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诏明十三陵洁禋祀,禁樵牧,设司香官及陵户,给以香火地亩。” “十一月,定明神宗陵不设陵夫。先是,设看守明十三陵,每陵夫二十四名,田二十二顷。至是,除神宗陵不设外,其十二陵各设太监二名,夫八名,照役给田,仍令户部给嵗时祭品。”从中也可以看出,清代一开始就是对十三陵进行保护的,设置司香官和陵户、陵夫,给田地,禁止砍柴放牧。

献陵

十三陵的“十三”这个命名不是“如何选择”的问题,而是这里就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故名“十三陵”。

明皇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了,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吗?怎么这里才埋着十三位呢?

这个。。。也不能成为问题吧!现在的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而明朝建国时是在南京,没有全埋在北京这也是正常的事儿啊。

首先,小君给大家简单梳理下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然后再看看他们各自都埋在哪里?

关于明朝皇帝,着实不如清朝皇帝那样让人“记忆犹新”,因为清宫剧太多,而明宫剧好像不温不火。

那么这16位大明皇帝都有谁呢:

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

、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谢谢邀请!

“明十三陵”顾名思义——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的明朝的皇帝陵寝十三座。为了统一称呼故“十三陵”

懂得明朝历史的人们都知道:

由于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公元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正式开始起义,到了公元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到了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同年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小编在这就不考虑、南明的宏光政权及永历政权了)

大明王朝在位16位皇帝,那为什么只有13个陵呢?剩下的3位皇帝的陵墓在哪?

1、明太祖朱元璋与那皇后的——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谢邀:

其实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有十三位皇帝葬在了此处。所以称呼为十三陵。

但是,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明朝的皇帝应该是十六位啊,那么既然是明皇陵,又怎么会只有十三位呢?

其实,是有三个人有了特别的原因,没有葬在这里!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我们看一下。

其一、其实第一个没有葬在这里的是谁?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而他没有葬在这里的理由也很明确,那就是因为还没有呢!其实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筑的园陵,那时,朱元璋早已驾崩也已经下葬了,作为明朝皇帝总不能挖掘自家人祖坟吧?故而这陵墓力没有朱元璋。

其二、第二个没有葬在这里的是一个失踪人口。

这个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本来应该是当不上皇帝的,但是太子朱标病逝,他才被轮上,只可惜,他这样当上皇帝自然想要巩固本来不稳的帝位,做的事情就是削蕃,这一下可是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了,群起反抗,最终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上帝位。而

建文帝则下落不明,此处存疑,似乎更像是朱棣根本不想让他进去帝陵。

其三、就是一个倒霉的人。

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北京昌平的明皇陵为何选择十三陵的称呼,因为大明一朝的前期是在南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建立了政权,并修建了明皇宫,他死后便葬在了南京紫金山,朱元璋的陵寝叫做明孝陵,是大明皇帝的第一座帝陵。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清楚,同时也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老朱同志本来的如意算盘是让儿子朱标接班,结果造物弄人,朱标竟然走在了朱元璋的前头,老朱只能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一代皇位的继承人,但朱允炆上台后,开始在大臣的撺掇下“削藩”,这一削把他老叔朱棣给削反了,于是乎,朱棣直接从北京打到了南京,正史讲朱允炆死于熊熊的大火中,支持朱棣成为了大明朝的明成祖。尔后他在南京没干几年,就开始派人营建北京的故宫和皇陵,准备迁都。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同时他宏大的明长陵也已经建造完成,明长陵成为了迁都北京后众位明代皇帝的祖陵,其后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被废成王),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从这个列表中大家可以看到,之所以叫做十三陵,原因很简单了,就是因为在陵区内正好有13座皇陵,故称为十三陵,如果明代国祚更长一些,有16位皇帝,那么这里也可能叫做十六陵了~

(此为明十三陵全图,清代绘制)

清朝刚一灭亡清皇陵就屡屡被盗,明皇陵存世更长为何却没人敢盗?

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第一,近代科技的进步促使盗墓技术大提升。

盗清陵基本用的都是炸药,对地宫等古建筑的杀伤力绝对是明清古代盗墓人望洋兴叹的!此外,电灯,煤油灯,汽车都大大方便了盗掘!

第二,政府文保意识的差别。

清朝统治者注重对皇帝陵墓的保护,包括对明十三陵都是好好加以保护,对盗墓者也是零容忍,而民国北洋政府,特别是老蒋政权不仅失信于清皇室优待保护清陵约定,对盗墓者也是任之放之,没有深究!

第三,明陵和清陵的建筑结构差异。

虽然清陵以抄袭明陵为主,但是宝顶的大小规模地宫的规模和深度,明陵要比清朝大不少深不少,特别是陵墓的基座,明陵宝顶就是个山头,而清陵多选择平原盆地地形,好挖!

第四,选址的差别。

明陵多选在首都近郊,容易形成一种社会监督,而清陵多选址偏僻乡野山林盆地,比较隐秘,盗掘不易发现。

做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惋惜。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留恋。作为一个反客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一大清,他的前几代君主还是很有作为的,东征西讨奠定了现代大中国的版图,但从乾隆后期开始清廷逐步走向衰败,其间正值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清廷被迫同列强签定无数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伤痛,对我国民族自尊心造成深深的伤痛直至我们这一代。反观明朝,无论对蒙古、还是对倭寇的战绩都是令我们扬眉吐气的,所以在我们眼里我们更喜欢大明王朝、而又非常讨厌满清。

明陵没被盗是因当清朝入关时,社会动荡,不满清人统治,要剃发易服。清人在江南各地杀了很多人,加上多尔滚入关时打了为崇祯报仇的口号,还有朝堂上有很多投降的汉人官员。为了安抚汉人的人心,所以对明朝皇陵加以保护。就以康熙和乾隆下江南都拜祭过朱元璋的陵,所以在清朝时明陵都保护很好。

到了民国时,明朝是汉家的,没有那个汉人敢明目张胆去挖汉人皇陵。十三陵就在北京郊区,小毛贼也不去。明陵修建也很牢固,地宫就有27米,金刚墙也很厚,地宫入口是弯曲的,解放后中国考古家用了一年时间才打开定陵。想想一般盗墓的想打开有多难。明到清到民国几百年了,当初建陵的人和图纸什么的都没有了,所以更难找到墓道口。

清陵,当初推翻清朝时口号是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清朝后期,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加上洋人的入侵,所以汉人对满人很不满。盗清朝陵社会压力小。清陵地处偏僻,加上守陵坚守自盗。孙殿英才敢盗墓,当初满清入关,杀了不少汉人,兴文字狱,吕留良被开棺戳尸,满清可以做初一,我就做十五。还有当祖上报仇。冯玉祥对孙殿英说过,你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在反对清廷这一点上,我干活的,你干死的。这句话让我们知道国人有多么恨满清。还有风水说,挖了满清风水,断了龙根。以当时国情就没有那么大压力。满清刚到十几年,修陵人还在,知道怎么进墓室。要不是修陵人告诉他,孙殿英可能找不到墓道口。

孙殿英只盗了乾隆和慈禧的,剩下的是日本投降后,当地土匪盗的。

所以不盗十三陵是不能盗加上不敢盗,盗清陵就没有压力,因当时全国人都恨满清政府。可以打了报仇口号。

明皇陵无人去盗,是不敢,也是不能,非是不想

首先来说一下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的分布。明代皇陵,朱元璋的在南京,其他人都葬在了北京昌平地区的十三陵;清代皇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在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县,都是在山区。

满清入关之后,对被推翻的明王朝保持着口头上的敬意,对前明皇陵也执行着保护政策,这一时期,明代皇陵,无论南北,都有专人看守,没有盗贼敢于打这个主意。

清帝逊位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史画上了句号,明、清都成了前朝了。北洋政府时期,对于这两个前朝的皇陵保护,也得到了妥善的落实。

北伐成功后,北洋政府谢幕,新旧政府交接,这一段时期的中央政令,得不到地方的无条件执行,新军阀时代的各路军阀,远不如旧军阀时代来的讲究。孙殿英盗慈禧墓,就是发生在这段时期。

孙殿英为什么盗慈禧墓,当然不排除一些家国仇恨、缺少军费的因素,最主要还是临时起意,当时孙殿英部队出现在清东陵的主要目的,恰恰是去追缴一批企图盗清东陵的惯匪。

孙殿英部还算节制,只是盗掘了慈禧墓和乾隆墓,1945年9月,同样是新旧政府交替之际,伪冀东政府的一部分人开始明目张胆的盗窃了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由上可见,清东陵,实毁于兵匪。

清西陵的光绪皇帝也没得安生,1938年抗战期间,大盗张成群盗掘了光绪的崇陵。相对清东陵的兵匪而言,他属于民间盗匪团伙。

明代皇陵,不是在南京,就是在北京郊区,都是政治中心范围内,保护措施到位,这是杜绝兵匪和盗匪的根本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明皇陵开挖的比较深,工程又非常坚固,一般小股盗匪不是不想,盗取难度实在是超出他们能力之所及。

标签: 明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