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开采了多少?

48年。

1974年1月29日的时候,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被发现,其后,在1980年的时候,秦始皇陵的地宫南墙出土,封土西侧和北侧的墓道和东侧的五条墓道也都陆陆续续被发现。同年,考古学家们在封土西侧附近的一个陪葬坑中发现了两个大型彩绘铜马车。1996年之后,专家们又发现了一个面积达一点三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里面出土了大批的青石铠甲。

秦始皇动用了多少兵力修陵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根据考古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

挖秦始皇陵死了多少专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专家预测有多少吨?

通过对秦皇陵封土用测汞仪测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秦始皇陵确实存在汞。至于是多少?保守估计差不多一百吨。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点数学题,计算一下有多少。

秦皇陵地宫的长约140米,宽约110米。由此计算出地宫面积为15400平方米。由于墓室的长宽分别约为50x80,面积是4000m²。那么地宫剩下了约11400平方米!

挖秦始皇陵死了多少专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加加上始皇的地宫布置得像秦朝领土,那么假设这里的面积有约11000平方米(秦朝统一时的版图面积)。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那假设有五分之一的面积是江河,也就是2200平方米。而水银的比重是13.595。

挖秦始皇陵死了多少专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水银的厚度是1厘米,那么就是300吨;如果是2厘米,那么就是六百吨!

关于秦始皇陵的内部状况,《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人鱼膏什么的,咱们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太史公的夸张形容,但水银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物质,俗称汞。

不过,咱们见的水银,通常是水银温度计里那一点点,像江河湖海那样流淌的水银,估计也没人见过。

不愧是始皇帝,排场大到令人无法相像。

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秦始皇陵未发掘,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水银河流。好在有现代科学,专家们通过对秦始皇陵封土用测汞仪测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了秦始皇陵确实存在汞的结论。

这里就涉及到数字题。已知,秦始皇陵地宫长约140米,宽约110米,两个数值一乘,计算出地宫总面积为15400平方米。

又知墓室的长宽分别约为80米和50米,可计算出墓室面积为4000平方米。

地宫总面积减去墓室面积,还剩下约11400平方米。假设有五分之一用来布置水银,那就是2200平方米。

秦始皇陵内的水银存量估计非常庞大,但具体数字有争议。不同专家及研究给出的估算结果有:

• 根据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分析,秦始皇陵内水银存量可能超过1万吨。这是最高的估算数字。

•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家通过地质勘探得出,秦始皇陵周边地区水银矿石蕴含量约2.89万吨,其中陵内可能含有1-2万吨。

• 有研究者推测,秦始皇陵内水银含量可能在5000-1万吨之间。

综上,专家估算的秦始皇陵内水银存量主要集中在5000吨到1万吨之间,较高数字在1万吨以上,但缺乏确切的考古发掘数据支持。所以水银的具体数量还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古人常说“事死如事生”,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也不例外,关于他墓中有水银的说法最早记载于《史记》: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摆脱自然规律,总有一天会死亡,所以他要将陵墓建得非常豪华,并且要保证自己的灵魂不被打扰。于是他将陵墓里注满了水银,还有“机弩矢”。

《史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秦始皇陵的信息,其中唯一可以被验证的就是陵墓里存在水银。

按照司马迁的描述,水银含量如江河大海一样多。其实水银的作用除了用来防止摸金校尉外,还有就是用来营造出恢弘的景象,而更多的是用来防腐,使尸体和陪葬品长久保持在不腐烂的状态。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测试,他们在陵墓封土之上钻眼取土作为地质样品,他们发现土壤中汞的含量为70~140ppb,从最深处取出的土质含汞量可达到280ppb,汞的含量较高。

不仅如此,他们推算出陵墓中水银藏量的体积应为12亿立方厘米,经过科学换算可知秦始皇陵内原来藏有水银的理论数字应为16255.2吨。即便陵内的水银是流动的,那水银也应有100吨左右,按照现在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推算,秦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约115吨左右的丹砂提炼而成。

那么这么多的水银是从哪儿提炼而来的呢?司马迁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涪陵出丹”。

司马迁提到的“涪陵”,在今天的四川彭水一带,这一带盛产丹砂,而且离彭水不远的铜仁、德江等地也盛产丹砂。

一般认为,既然墓中水银如江河大海一样,那它肯定是流动的,至于是怎么流动的,司马迁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机相灌输”。

专家预测有100吨以上的水银。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秦始皇陵文献志》中,唯一能被查证和被查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1981年至1982年,科研人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检测,发现在密封中心1.2万平方米范围内有一个较强的汞异常区,汞含量最高的是陵墓外其他汞含量的8倍。

秦始皇陵封土中汞含量异常,是由于地下宫殿中大量汞的挥发所致,这证明了地宫中汞的含量是司马迁记载的百条江海。

那么,地下宫殿里有多少水银?为什么秦始皇陵使用这么多水银?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放置水银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例如,齐武王墓中就有水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炼金术士已经掌握了用硫化汞加热制汞的方法。秦始皇陵的汞含量远高于其他墓葬,如武王墓。据专家估计,秦始皇陵内约有100吨汞。

秦始皇陵寝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是为了使埋葬的尸体和物品长期不腐烂。而且,水银在室温下具有剧毒性和挥发性,所以地下宫殿里的水银也会毒死那些敢于闯入的盗墓贼。

秦始皇的宫殿里有100吨水银,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那么这些汞矿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史料记载,巴蜀遗孀最早得到丹雪,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川东南代是主要的汞矿区。

当时,川东南的汞矿需要穿越长江、嘉陵江、巴山、汉水河,以及千里栈道才能运到关中。100吨汞运到秦岭陵园的难度可想而知。

秦始皇陵直接影响了后世封建帝陵的规划和建筑模式。这种厚葬方式在历代历代帝王中都受到尊重。然而,后世的陵墓大多失窃,但秦始皇陵却屹立两千年,俯瞰着后世王朝的更迭。

修建十三陵的工匠们最后真的都被处死了吗?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顾名思义,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从1409年开始修建到最后一位崇祯皇帝葬入,经历了230多年结束,这期间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还有一座太监墓。有人就会问,如此大的工程,动用的人力物力肯定很多,最主要的是那些修建陵墓的工匠们最终去哪了?是不是被杀了?还是被活埋了?

历史上记载大规模杀害修建陵墓工匠的有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以及慈禧太后,其他的都没有注明谈到,就算处死了也不一定会有记录,明英宗就曾经废除过陪葬制度,他说“用活人陪葬,我真的不忍心!”从那以后陪葬的做法就开始不得到提倡了,虽说后面还有帝王这么做,但是并没有以前那么疯狂,所以说更不会杀了那些工匠了,那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些工匠的?

首先:这些工匠都是被蒙面带来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具体位置,这是一种修建帝王陵墓的常用手段。

其次:其实就算蒙面了,久而久之,很多人还是会知道墓地的所在位置,这时皇帝就会命人把这些工匠圈养起来,直到他们去世,其实每一座帝王陵都是在继位时就开始修建,基本上长达几十年,比如这明十三陵,两百多年了,这其中都不知道换了多少批工匠了。

最后:就是把这些工匠发配前线打战,守卫边疆以及去其他地方做苦力。

其实并不是所有皇帝都会让工匠陪葬的,要真是如此恐怕早就没有人愿意去修建陵墓了

一是修建陵墓的工匠太多,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人,要杀这么多人,就意味着失去民心,动了国家根本。

二是并没有那么想封锁消息,让所有人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没关系,因为他们都会有守墓人,每一代皇帝并非都认为自己的国家会被推翻,都觉得还有后代保护。

三是从目前定陵的发掘来看,并没有发现大量的骸骨,按理说是不会有处死工匠情况的发生了。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修建十三陵的工匠们最后真的都被处死了吗?可以明确地说,这个真没有。处死建陵的工匠,目的是防止陵墓被掘盗,而明陵被掘盗却很难。

首先,明朝时对明陵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一是有驻军防守,每个陵都建有陵卫;二是陵区主要的进山口也有军队把守,进入陵区很难。

二是明朝有严格的保护皇陵的法律规定,对盗挖皇陵和毁坏陵墓者严惩,陵区严禁樵采。

三是参与建陵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军队,处死建陵的军士等于自毁长城。

四是每个陵营建时都动用了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的民夫,明朝皇帝再昏庸也不会把这么多建陵有功的人处死。

看看参与各陵营建的人数,还会相信建陵工匠们都被处死了吗?

1、长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玄宫建成,至宣德二年(1427)月陵园殿宇工程告竣。耗时18年,长陵、定陵和永陵因是皇帝生前开建,按照后面皇帝死后建陵的推算,用工数量至少在10万人左右。

2、献陵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营建,八月玄宫落。参加陵园营建的有万名军士、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等地征调的民夫5万人,计有178000人。

3景陵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营建,半年后葬宣宗,后续工程到1463年完工,动用军民工匠10万人。

明十三陵是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一共有十四位皇帝,有十三位都葬在了这里,所以叫十三陵。唯一没有葬入的就是景帝,即明代宗朱祁钰。

十三陵从永乐七年即1409年,朱棣建长陵开始,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葬入,中间跨度达到了两百多年。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帝王修建皇陵,为了不让泄露出去所以一般都是建好了之后就把工匠都一起陪葬了,据说修建秦始皇皇陵的工匠没有一个出来的,全部一起葬在了皇陵之中。明十三陵的工匠们呢?能够幸免吗?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这些工匠是没有处死的,也没有一起殉葬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我们都知道以前的陵墓都是在地下,为了不让人知道才处死了工匠们,但是明十三陵本来就在地上,老远就看见了。所以没有必要处死这些人防止泄露啊。

而且十三陵一直都是重兵把守,还有很高的城墙。而且建造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的工匠肯定不是少数,关键是跨度太长了,如果一旦前面的皇帝有人杀了这些工匠,那么后世的人肯定就会反抗了。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明朝因为修建皇陵而引起的抵抗。

所以说明代修建皇陵的这些人应该都是安全的出来了的。当然对于一些设计机关或者知道一些核心的帝陵的人应该是不会有机会出来的。所以只要设计的人或者知道整个帝陵结构的人杀掉就可以了,一般的工匠只在一个地方干活,也不会了解那么多。所以没有多大的威胁的。

标签: 挖秦始皇陵死了多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