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每一次回家都有这样思绪……这是开篇啊
笔者凭记忆写下这段文字。望网友们莫见笑。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风吹得船仓呜呜地响,远处横卧的蕭索荒村死一般寂静,没有一点活气,于是,我的心便由不住地悲凉起来……这段文字描写,形像生动鲜活,极赋艺术性,故有着不俗地感染力,网友们可以从这段文字生成的意境中了解到作者真实情怀与心境。文字很美……
问题:鲁迅的《故乡》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为了这个问题,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故乡》,上一次读已经是几十年前了吧?
至于这篇文章里的佳句,我喜欢下面两句:
这一句是《故乡》结束语。
主人公不满意当时的生活,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主人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也更不喜欢闰土的活法。在那个时代,阶级底层的人在苟活,知识分子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在迷茫中不停地探索,至于哪一条路可以改变这一切,小说并没有答案。
但是作者从心底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所以鲁迅说:
寻找什么样的路,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那个时代的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鲁迅并没有在这篇文章中说出来,但是他非常明确的肯定:
鲁讯先生在《故乡》一文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应该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多少人都把它当成人生的座右铭,这句话无论放在过去或者现在都还是那样激励人,奋发图强,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令人深思。我认为作者是说:人要有创新精神,以前没有人做的,你做了,别人会学你的样子做,慢慢地大家都这样做,也就成了常态。鲁迅先生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以前的文化是八股文为主流,他带头以白话文为主流,成为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功的旗手。以笔为枪,与各种丑恶势力作斗争,先生也是第一人。在文学上,创出散文、杂文两种文学体裁。在思想上,先生写文章提高亿万人民的思想觉悟。令人佩服。
鲁迅《故乡》里的那层“隔膜”越过旧时代进入新时代,对此有何感受?
汉语中有些的词语和句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应用的环境和运用的对象不同了,意思也会发生一些改变。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本来是用于形容爱情,表达主人公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现在这两句话意思发生了变化,表达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意思,经常用于赞颂老师。
再如《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卑鄙”,在文中的意思是“身份低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的身份低微,屈尊来拜访我。
现在“卑鄙”一词意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意思是“人格低下,举止不端,品性恶劣”。
我们再来看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到“隔膜”一词在小说意思是说:对社会伦理认识、思想境界、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差别,并不是说两人关系的疏远,小说中“我”是同情和关爱闰土的,不然也不会急着想见闰土,也不会送闰土东西了,而闰土呢?也想着“我”,急于见“我”,非常的尊敬我,设想一下:如果是谁对“我”,有不敬的话,闰土肯定会和“我”现在同一立场,会为“我”挺身而出的。闰土和我如愿见面,缺实很难有共同语言,闰土认为此时的“我”和他在等级上是有差别的,所以恭敬的称“我”老爷。在生活上他的希望切近,他希望过上无忧幸福的生活,很实在。我的希望茫远。“我”希望天下太平,没有杀戮,自由平等,没有压迫,独立自主,乾坤朗朗。所以我们俩“道”不同。从这一方面来看也是有“隔膜”的。并且闰土把想改变命运寄托于神灵护佑,也是“我”不能苟同的。这就是小说中的“隔膜”。不是两人关系上的疏远,而是无法进行灵魂上的沟通。
“隔膜”穿越到新时代意思同样发生了变化,意思是: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和关爱的意思。
譬如:现在的城市中,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往往同住一个单元,甚至于同住一层,对面的住户见面都不认识,也懒得去认识。古人有俗话说到:住家住邻居,也就是说邻里之间要相互关爱。但现实中对面不相识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屡见不鲜。我想这就是“隔膜”,就拿我来说,从乡下搬到城市里面居住,房子的硬件条件是比以往好多了,住了几年同一单元也不认识几个人。同楼层五户人家,也就跟我的隔壁打过招呼,至于他姓啥名谁,也不知道。我也就这样和邻里“隔膜”了。
再如:现在的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和关爱的现象。人与人彼此“隔膜”了。老人跌倒街头无人帮扶、某人突遇事故无人问津、某人遭遇欺凌无人帮忙等,生怕惹祸上身。
幸好这样现象正在改观。尤其让我欣慰的是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甘于奉献,众志成城,舍身忘死,共克时艰。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社区工作者,警察,保安,清洁工,志愿者,等。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希望“隔膜”不在,处处有关爱,一片祥和。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当别人问我: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告诉他:想做一个好人。
他笑着告诉我:你开什么玩笑?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彻底完全的隔了一道厚厚的屏障!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文明在进步,我们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能登上月球。可是在我看来,人性依然没有变化。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依然随处可见,这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
因为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表哥和表弟,小时候在一起无话不谈,掏鸟窝,抓蛐蛐,我们彼此分享着身边最有趣的事情。童年享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是来源于他们。那时的我们是那样的天真童趣,那样的无忧无虑,那样的活泼可爱。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小伙伴都变成了油腻的成年人。彼此见面坐在一起,大多是以酒消愁,抱怨生活的艰辛,谈论的话题更多的都是关于金钱,甚至有时候更多的是虚荣的攀比。想想真可怕呀,生活确实是一把杀猪刀。
当他笑着问我,买房了没有?我就知道我们都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模样。